400-123-4567

新闻资讯 分类
世界竹材加工利用领域的开拓者:新皇冠2官网
本文摘要:——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中国绿色时报9月29日报道(作者谌红桃)9月25日上午,南京大雨倾盆。

——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中国绿色时报9月29日报道(作者谌红桃)9月25日上午,南京大雨倾盆。张院士一路走好,师者精神长存!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微信群、朋友圈被刷屏,沉痛悼念张齐生院士。层林如挽,长风当泣。

设在南京林业大学的灵堂,自发前来送行的师生,风尘仆仆从外地赶来吊唁的政府、科技、高教、企业等各界人士络绎不绝。2017年9月25日上午9时43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和世界竹材加工利用领域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同志,因突发心肌梗塞医治无效,于南京逝世,享年78岁。

他的一生如竹子般谦虚谨慎,坚韧不拔,如蜡烛般无私奉献,甘于为梯。竹材产业的革命1939年,张齐生出生在浙江淳安一个竹林遍布的小山村。竹子,在童年就走进了张齐生的生活。

1956年高中毕业时,同学们纷纷报考航空、机械、化工等工业建设的热门专业,张齐生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选择了当时冷门的南京林学院木材机械加工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木材加工工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张齐生带学生来到山清水秀的安徽黟县开门办学。眼望漫山遍野的青青翠竹,时任黟县的陈副县长对他说:木材越来越紧张了,张老师,你们要能帮我们把这么多的竹子利用起来,那可为我们县作大贡献了!这番话让张齐生久久不能平静,思索中,满山翠竹的故乡,乡亲们用竹子来编箩筐、编篮子、制农具的画面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

家乡的竹子为什么派不上用场,我国的竹乡百姓为什么受穷?那段时间,张齐生日思夜想,空闲时间想的是竹子,晚上梦见的还是竹子。从黟县回校不久,已过不惑之年的张齐生下定决心要改变竹子的宿命,改变竹乡百姓的生活。他放弃了自己熟门熟路的研究领域,将研究方向从木材转向竹材。竹材研究的第一个螃蟹是竹子高温软化展平,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这个螃蟹,多少年来都没有人吃下过。如何将直径小、壁薄中空、圆周方向容易断裂的竹子变成幅面大、强度高、不变形的各种厚度的板材?张齐生率领他的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他反复实验,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开发了以竹材高温软化为核心的竹材展平工艺,使竹材工业化利用实现了可能。1983年,根据初期的研究成果,张齐生先后在浙江余杭、安徽黟县和江西宜丰建立了3个试验工厂,很快研制开发出了竹材胶合板。

然而,刚刚问世的产品又面临着推广的难题。产品找不到出路,工厂停产了,车间里青蛙在叫、老鼠在窜,工人等着发工资,县里的领导也在期盼,这让我心急如焚啊!产品应用和推广的艰难画面让张齐生一生难忘。

苍天不负有心人。1987年,竹材胶合板终于获得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张齐生先后在南方竹产区推广建设了30多家竹材胶合板厂,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我国40余家汽车制造厂的车厢底板,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创造产值2亿多元。以科研报国政府、企业、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课题。你们也要根据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来开展研究。

在每年的新进教师培训班上,张齐生都这样引导和叮嘱他们,一如他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多年来,他的科研成果工业转化率超过90%,基本每一项成果都能转让,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竹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竹子的身价也从每根1.8-2元跃升到每根12-15元。与此同时,随着杨树加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杨木加工成本更低。张齐生敏锐地感觉到,如果竹产品不提高技术含量,竹子的工业化利用就可能夭折。经过反复实验与探索,1995年,张齐生提出了竹木复合结构是科学、合理利用竹材资源的有效途径的科学论断。

他运用合板结构理论,把竹子和木材按一定比例做成竹木复合板,各取竹木之长,又避其短,构建的完整的竹木复合结构理论体系,为各种高性价比的竹木复合结构产品设计和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今,竹木复合板广泛运用于集装箱底板、客货车厢底板和混凝土模板,在国内几十家企业推广运用。3年内,推广企业累计生产竹木复合混凝土模板和各类车厢底板8.13万立方米、竹木复合地板850万立方米,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2.86亿元、利税3.81亿元,可节约代用各种优质原木188万立方米。

进入21世纪,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张齐生率领科研团队对秸秆等农业废料进行林农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研究,实现了一技多产和零排放零污染。目前,这项技术已超越了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林农废弃物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在河北平泉等多个生产基地投产。

512汶川大地震,举国悲痛。作为一名科学家,张齐生的悲痛与关切来得更务实、更长远。地震后不久,他和东南大学的同行开始进行木质和竹质抗震安居房的研究。

很快,一种每平方米造价仅2000元左右,无需再有任何基础装修,坍塌对人造成的二次伤害要小得多,空间性、透气性也强得多的抗震小楼问世了。回首自己的科研往事,张齐生曾感慨万千:我能有今天,要感谢家乡给了我很好的基础教育,弟妹们还把上学的机会让给我。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告慰家乡的父老乡亲,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尽管年逾古稀,张齐生始终坚持在生产一线,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每年都有200多天在外地出差,家里那只用来熬中药的电紫砂锅,也随着他四处奔波。甘于做人梯奋斗的一生,成就了张齐生头上许多令人钦羡的光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中国发明专利创造金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市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国家级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师德标兵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彰显了一名优秀科研工作者和优秀人民教师光辉的一生。年逾古稀的张齐生,依然用自己的学识和品格教育并影响着南林的师生。在南林,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新教师、中青年教师,都常常能在讲台上目睹这位身姿挺拔、精神矍铄的院士风采,聆听他的谆谆教诲。

而院士给大一新生开见面会、给新进老师做入职教育,也成了南林多年流传的佳话。作为导师,张齐生培养了近百名硕士和博士。每一个学生走向讲台前,张齐生都会把他们的教案拿来,当面提出意见。对于学生做科研,他不但从思路上引领,还从国家、百姓需求上引导他们选好题。

对于科研项目,他始终大公无私,每个参与人员都会署上姓名,从不遗漏。不同于闻名业内的在科研硬件建设上大手笔,张齐生在生活中一向勤俭节约。就连办公桌便签盒里的便签纸,都是一些旧台历和用过的稿纸裁剪成的。

张齐生曾说:我是个农家子弟,节俭是一种习惯,金钱对我没有什么诱惑力。人这一辈子就像在旅行,名利的包袱背得太重了,就走不动、走不远了。做一点自己喜欢并对国家、老百姓有用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曾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坚守。作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一名学者,张齐生用自己的境界和行动,为这种品格作出了最好的传承和诠释。

一个人不可能永生,但可以不朽。张齐生院士的音容已去,但精神不朽。


本文关键词:新皇冠2官网

本文来源:新皇冠2官网-www.nobuhirosato.com

官方微信 关闭